《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九民會議紀要”或“紀要”)正式實施,觸發(fā)司法審判、律師辦案、法學理論各方注目。法律文書視角的“九民會議紀要”,其實正是義正詞嚴講清法理、循循善誘講明事理、感同身受講透情理。如何更好地在法律文書之中依據(jù)“九民會議紀要”充分與精準地釋法說理?法官有話說,律師更有話說,學者也有話說!
2019年12月25日,“法律文書視角的‘九民會議紀要’”座談會在國浩上海辦公室火熱舉行!此次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學研究會、國浩民商事爭議解決法律研究中心、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共同主辦的座談會,也實現(xiàn)了深入淺出講好道理的目標。座談會上法官有一說一講法理、律師一五一十講事理、學者說千道萬講情理、大家說地談天講道理,國浩律師及客戶紛紛前來,國浩近三十個辦公室同步直播。
鏘鏘三方行,名嘴坐當中。在法律界知名主持人、《民主與法制》雜志總編輯劉桂明的主持下,國浩律師事務所首席執(zhí)行合伙人呂紅兵和上海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施偉東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辭,上海市金山區(qū)人民法院副院長任素賢,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庭長劉亞玲,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馬宏俊,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苗鳴宇,“東方大律師”、國浩上海合伙人丁偉曉,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國浩上海律師朱奕奕等滬上資深刑民商事法官、知名學者與律師縱論“九民會議紀要”對法律文書的影響,圍繞“如何更好地在法律文書之中依據(jù)‘九民會議紀要’充分與精確地進行釋法說理”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李琴、黃浦區(qū)人民法院法官黃凱、南京西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周惠珍等嘉賓參加了座談。
呂紅兵律師在歡迎辭中表示,本次會議堪稱“高端”論壇,首先是“講者之高端”,知名學者、著名法官、聞名律師傳經(jīng)送寶;其次是“聽者之高端”,國浩全國20幾個辦公室同步在線收看,更有來自大型國企、著名民企、金融機構、地產(chǎn)集團等國浩戰(zhàn)略合作伙伴和重要客戶前來現(xiàn)場互動;還有是“主題之高端”,“九民紀要”是法官判案、律師辦案之重要參考;法律文書是審判活動之記載、司法實踐之記錄,是習總書記“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之體現(xiàn),今日會議將此二者融合討論,看得準、抓得緊。呂紅兵指出,本次座談會并非一般的坐而論道,而是法律文書“遇見”“九民紀要”,律師“遇見”法官,法官與律師“遇見”學者,是一次“法官怎么說、律師怎么寫、學者怎么評”的“鏘鏘三方行”。此次會議一定能夠“遇”出真情、“見”出良知、“碰”出思想、“撞出”智慧,而通過幾方之“遇見”,為司法實踐、律師職業(yè)、學者研究貢獻各方應有的智慧。
施偉東副會長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法學會法律文書學研究會和國浩律師事務所為本次會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主題,他很高興能夠來共同學習和全程參與研究九民紀要這一重要文件。他認為,九民紀要為民商事的法律適用,特別是民法典分編的適用指明了方向,并對民事法律關系的一些疑難問題進行了明確回應,為法律人士能夠更好地查明事實、更精確地按照法的精神適用相關法條提供了基礎。他強調,法律文書學的意義在于通過法律文書來“輸出”優(yōu)秀法律工作者的價值觀,宣揚體現(xiàn)社會的價值判斷和對法的精神的遵守,并提議倡導未來需要更注重擴大法律文書的傳播與教化功能。最后,施偉東副會長預祝本次活動圓滿舉辦,并期待本次活動的討論成果能夠以一定形式分享予廣大的法律工作者,從而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
法官有話說
如何處理好刑民案件之間的程序關系是近年來法律界值得關注的問題。任素賢副院長就刑民交叉的連接分享了她的思考。她指出,在實踐中要探究刑民交叉在什么地方,同一法律事實不能既刑事審理、又民事審理。“九民會議紀要”同時解決了刑事法官的很多困惑,但在司法實踐中尚存部分問題,例如在刑事裁判文書中已否認公司人格,但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又認可了該公司人格的存在。任素賢副院長的發(fā)言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引發(fā)了嘉賓們思考。
劉亞玲庭長表示,法律文書能直接、具體地反映出法律適用的過程和結果,是尋找案件事實與法律規(guī)則連接點的重要載體。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判文書“本院認為”部分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的理由時,可以根據(jù)九民會議紀要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說理,由此可見紀要的重要性。劉亞玲庭長還分享了九民會議紀要對裁判思路統(tǒng)一、轉變、演進的影響,即會議紀要背景下裁判思路的昨天、今天、明天,引得陣陣掌聲。
律師有話說
朱奕奕律師從請求權基礎的檢索、訴訟請求的撰寫、證據(jù)準備與組織及代理意見說理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九民會議紀要對律師書寫訴訟文書帶來的重大影響。第一是請求權基礎的檢索。研讀紀要,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多內容具有“請求權基礎”的性質,直接對權利義務關系作出了規(guī)范,這對法官們在裁判文書中充分說理,律師們檢索請求權基礎、設計訴訟策略來源等都將產(chǎn)生影響。第二是訴訟請求的撰寫。紀要中明確提及“釋明”的地方共20處,基本指向的都是要求人民法院應向當事人“釋明”相關訴請。律師們也應做好功課,根據(jù)最新的規(guī)范內容,結合案件事實準確提出相關訴訟請求。第三,證據(jù)的組織與準備。仔細研析九民會議紀要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有很多是規(guī)范甚至指導當事人“如何舉證”的內容。第四,代理意見的說理。紀要反復提及人民法院要對相關問題在裁判文書中進行充分說理,當然這是紀要對人民法院撰寫裁判文書提出了特別的“叮囑”,但換個角度而言,這又何嘗不是對律師撰寫代理意見提出了特別的要求與期待。最后,朱奕奕律師表示,完善律師訴訟文書工作是律師提供法律服務的應有之義,從訴訟文書的角度解讀九民紀要,立足于條文規(guī)范,立足于法律適用,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與人民法院裁判文書形成聯(lián)動,以最終解決法律適用的難題,減少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維護法律的安定性。
丁偉曉律師表示,裁判文書直接體現(xiàn)了對個案中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最后裁判,體現(xiàn)了法官對法律的理解和價值取向,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因此,她希望法官在裁判文書中能夠進行具體說理,清晰闡述裁判結果與說理之間的邏輯。但她對九民紀要要求法官進行充分說理的一些要件提出了疑慮與擔憂,以紀要第31條關于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認定為例,她認為這些涉及了許多其他學科如金融、經(jīng)濟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現(xiàn)實中的法律行業(yè)從業(yè)者是很難對此進行充分闡述說理的,加之許多機構層出不窮的規(guī)章更使得援引依據(jù)產(chǎn)生了新的模糊地帶。她還指出公序良俗如何認定的問題不僅存在于九民紀要,也存在于近日熱議的民法典草案中第143、508條,因此期待后續(xù)能夠跟進出臺相應細則,對這些過于寬泛的定義進行具體規(guī)范、指引方向,讓法律人能夠在此基礎之上更精益求精并進行跨界學習,從而真正做到紀要所要求的充分與精確地進行釋法說理。
學者有話說
馬宏俊會長圍繞九民紀要可作為說理依據(jù)這一點展開,指出身為法律人要結合現(xiàn)在特有的時代形勢,充分理解紀要背后的文件精神。法律實踐的歷史進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超越已有法律規(guī)定的現(xiàn)象,而法律是通過實踐中的大量反饋才能進行完善的,因此是很難快速獲得相對應的法律特別規(guī)定來處理新興事務的,更多的是要通過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和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來處理解決。就丁偉曉律師提出的公序良俗相關問題,馬宏俊會長認為公序良俗是社會生活中眾人達成的相對共識,因此建議紀要的適用主體應該擴大,除了法律人士還可以賦予相關行業(yè)的行政機關、監(jiān)管部門、中介機構等一定權利進行專業(yè)問題認定,做到對法院工作進行系統(tǒng)性的前期減負。另外他還指出法律文書中要通過多角度多方面說理闡述,形成邏輯鏈條,最大限度維護當事人權益。最后,馬宏俊會長希望法律人士在書寫法律文書時,都需謹記一個核心價值觀,即守法者受法律保護,違法者受法律制裁。
苗鳴宇副教授旁征博引,通過對我國法律制度的歷史形成過程對公序良俗的歷史及現(xiàn)狀進行分析,表示通向九民紀要所要求達到的情理與法理的融合目標之路還很漫長。他以“有法依法,無法依習慣,無法、無習慣依國家政策,既無法、無習慣又無政策依法理”清晰地闡述了說理依據(jù)的適用順序,并指出其依據(jù)在1937年頒布于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民法典》第一條,而公序良俗一詞也源于該法典第二條。九民紀要中明確要求在民商事審判工作中要注意情理法的交融平衡,但根據(jù)他的觀察,情理與法理的沖突矛盾在當今中國社會是非常常見的,大眾對于情理的判斷存在分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法制觀念分裂并存,公序良俗沒有統(tǒng)一標準從而難以進行判斷。苗鳴宇副教授指出,我國民法是繼受法律,法理情理的協(xié)調是漫長的過程,是需要整個社會主流觀念的轉變來形成共識的過程。我國民法依據(jù)自身傳統(tǒng)法律演變,也會因法律不能窮盡所有情況而無法解決不同時代的問題。英國通過尊重先例、傳統(tǒng)、習慣做到了情理與法理的平衡融合,我們不妨進行借鑒學習。
主持人總結說
劉桂明總編為本次座談會進行了會議總結,他評價今天的座談會是一個講“理”的會。習總書記曾說過要“努力讓人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也提出“要加強法律文書的釋法作用”,由此可見法律文書的重要功能即為釋法說理,其中的“理”與千家萬戶有關、與每一位法律人有關、與法治中國有關。情理道理,明辨法理;誰是誰非,法斷是非。法律文書要同時做到通過情理、道理來明辨法理,通過法理來解決情理、事理與道理的問題,要使法律人看到裁判中闡述完整、邏輯清晰透徹的法理、學理、事理、情理,更要使普通群眾明確體悟裁判結果所要表達的道理。
紀要強調要義正辭嚴講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誘講明事理,還要感同身受講透情理。這次會議上在座的各位不僅探討了這三方面,更在此基礎之上共同做到了深入淺出講好道理。法官們從法理和事理角度有一說一,任素賢法官探討了民刑事法官權利的界限以及民刑交叉案件裁判文書的效力問題,劉亞玲法官詳細闡述了紀要中對公私權利的規(guī)定及相應的責任義務;律師們一五一十從事理與情理角度關注權利與權益,朱奕奕律師、丁偉曉律師二位分別著重闡述了請求權與說理權,以期達到最大限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之目標;學者們從學理與法理角度說千道萬,觀眾互動交流說天談地,將與九民紀要與法律文書最為關鍵的連接點說理分析講得透徹明晰。
會議現(xiàn)場氛圍熱烈,嘉賓們說完,聽眾們也踴躍舉手提問或發(fā)言,大家討論的不亦說乎。
最后,劉桂明總編表示,很高興看到大家在本次會議上探討法律文書視角的九民會議紀要,期望大家共同為法治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