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惡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貧窮;但是,我們不愿意把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永存,而財富卻經常易主。”4月22日至23日,由國浩律師事務所主辦的第五屆國浩民商事爭議解決論壇在滬舉行,在為論壇開幕致辭時,上海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羅培新引用古希臘政治家、詩人梭倫的這段話,呼吁法律人應更多從道德出發作價值判斷,而非利益。
羅培新說,求醫問藥平臺以“是否買了廣告位”進行排序,網約車平臺為擴大市場而疏于資質審查,外賣平臺在雇傭騎手時采取手段減輕責任……這些事件值得關注和思考。他強調,法律的善良與美好取決于法律人的選擇,作為法律人應時刻銘記道德標尺,在執業中做出有溫度的價值判斷。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周漢民在演講中認為,在上海建立國際仲裁中心是大勢所趨、正當其時,努力內外兼修是發展的關鍵。我國已經成為運用國際仲裁方式解決民商事糾紛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上海作為我國仲裁機構資源最集中最豐富的城市,擁有講法治、重契約、守規則的城市商業文化基因,未來的國際仲裁發展值得關注、支持與期待。他建議,要在知識產權保護、國際經濟貿易商事仲裁等方面著力體現司法保護、行政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仲裁行業的專業能力,培養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悉相關地區糾紛解決文化且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實務能力和個人修為的專業化人才,同時要推動整合長三角仲裁資源。
中國證券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徐明的發言,聚焦如何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他建議,在立法層面,要盡快制定中國資本市場中的投資者保護條例,制定證券期貨糾紛處理實施辦法等;在司法層面,積極推動示范調解示范判決機制,探索推動人民法院建立證券期貨糾紛調解前置程序等;在監管層面,加大糾紛調解機構的支持力度,設立證據認證機構,試點證據認證工作并賦予相關機構資質,充分發揮投資者保護機構專家證人的角色和作用等。
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副主任馬屹,國浩香港訴訟及糾紛解決業務主管、合伙人蘇紹聰,同濟大學法學院院長蔣惠嶺,北京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王忠等發表了演講。全國政協委員、國浩首席執行合伙人呂紅兵表示,爭議解決業務是律師服務的立業之本,應更好發揮解決爭議、化解矛盾在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積極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069400/6922434
責任編輯:巨云鵬
發布日期:2023年4月24日